■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大二學生袁家杏最近很開心,因為她吃上了媽媽種的白菜。她的家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自治鄉(xiāng)。“卡蒲,一直都是山清水秀,從小吃的菜味道都特別好”。
吃上袁家杏家鄉(xiāng)味菜的,還有全校1.6萬名師生。一棵普通的農家白菜,如何被端上了大學的餐桌?
種菜記
平塘縣是貴州省重點扶貧縣,卡蒲鄉(xiāng)是全國唯一的較少民族??毛南族自治鄉(xiāng)。這里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畝。記者穿行在山谷中看到,山坡上石頭中間“見縫插針”種莊稼,而且爬山種地很難,很多村民只好丟荒。就是這樣一塊扶貧中難啃的“硬骨頭”,12月成了黔南民族師院的扶貧對象。
“扶貧就是要真正沉下身去,站在農民中間看問題!鼻厦褡鍘熢狐h委書記鄒聯(lián)克認為,只有堅持問題導向、群眾觀點,才能挖出真問題、扶助真貧困。
有一次座談,一位村民試探性地說,自己種的糧食得留著自己吃,要不把多出來的菜收一收吧。
黔南民族師院黨委副書記陳治松想,師院一共有1.6萬名師生,每天食堂消費大米、豬肉、蔬菜等農產品10余噸,食堂每年至少需要采購農產品8000萬元以上。一邊是賣菜難、一邊是需求大,扶貧何不從收購多余的蔬菜開始?
“第一次去村里收購,老百姓挑著菜、抓著養(yǎng)的豬和雞,來到了收購現(xiàn)場,有的甚至拿著一把蔥來給我們!标愔嗡烧f,量小、分散的問題擺在了師院的面前,“我們把這些農產品拉回學校,豬叫、雞叫響徹了整個校園,當天晚上一直安排到凌晨2點多,才全部處理好!
訂單生產、規(guī)模種菜的想法應運而生。師院先后組織卡蒲鄉(xiāng)村干部、村民代表兩次到臨近縣考察產業(yè)扶貧,到學校食堂實地深入了解農產品需求情況并組織專家召開座談會。
隨后,師院拿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聯(lián)合發(fā)改、工商等部門,按照不低于市場平均價收購;師院定期集中進村收購,現(xiàn)場直接給付現(xiàn)金;簽訂農產品收購合同,村民種多少收多少,期限到2020年;師院組織涉農專業(yè)師生來村指導,一對一培訓種菜,教會為止……
漸漸地,村民的眼神從質疑到信任。這個學校不會跑、種多少都能收、價格不低于市場……一傳十、十傳百,給黔南民族師院種菜的好事,一下子就傳遍了毛南族。
于是,在師院和駐村干部的引導和指導下,各村的合作社成立起來了,空閑的勞動力被分配到各個工種,弄種子、施肥、澆菜、收菜;原來一個村子分散種二十幾種菜,現(xiàn)在一個村規(guī)模集中種兩到三種菜……
不經意間,村里的種菜結構得到了調整和優(yōu)化,傳統(tǒng)的生產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凹ぐl(fā)內生動力、注重產業(yè)扶貧”的理念,被扎扎實實地落到了黔南的大地上。
截至2018年1月,采購批次增加到了43批,采購金額從最初的不足3萬元增加到了近50萬元,采購品種數(shù)量從原來一次幾個品種、幾千斤增加到現(xiàn)在一次10多個品種20多噸,覆蓋貧困農戶從原來的300余戶擴大到3000多戶?ㄆ衙献遴l(xiāng)主要農產品增長相當于前五年總合,增速創(chuàng)了歷史最高水平。
黔南民族師院1.6萬名師生也吃上了綠色的蔬菜。那么,平塘縣有10個鄉(xiāng)鎮(zhèn)、121個村、4.2萬名師生,全州有12縣市、61萬名學生。他們是否也能吃上自己父母種的菜呢?這里的貧困戶是否也能真正脫貧呢?
送菜記
從1.6萬到4.2萬,這引起了平塘縣縣委書記臧侃的注意。
平塘縣有4.2萬名師生,每月的營養(yǎng)午餐是450萬元,一年的營養(yǎng)午餐是4500萬元,同時平塘也是貴州扶貧的重點攻堅地區(qū),69個貧困村、15227戶貧困戶、47128人。如果也能讓4.2萬名師生吃上自己村子種的菜,尤其是貧困戶種的菜,豈不是一舉多得?況且?guī)熢阂呀涀龀隽顺晒Φ氖痉丁?/p>
2017年6月,平塘在全縣推廣校農結合的做法。
但一系列的問題隨之而來:相比于一所高校,全縣中小學的覆蓋面更廣、路途更遠、需求更分散。平塘縣教育局營養(yǎng)辦主任盧美亮說,全縣共有127所學校,最遠的地方距離縣城110公里。
種菜容易,送菜成了難題。
同樣是堅持問題導向,平塘在逐漸摸索中,碰到問題、解決問題。
針對覆蓋面廣的問題,平塘沒有選擇在縣城所在地平湖鎮(zhèn),而是選擇了縣城的地理中心牙舟鎮(zhèn)設立營養(yǎng)餐配送中心,進行蔬菜分揀,并采購了18輛運菜貨車。
針對人手緊張的問題,平塘縣教育局成立了專門的食品公司,利用市場手段解決人力資源、管理煩瑣等難題,并把所有食堂承包下來、聘用當?shù)厝,統(tǒng)一培訓、統(tǒng)一管理。
針對需求分散的問題,每個學校每周兩次(周二、周五)固定時間統(tǒng)一進行需求信息網(wǎng)上報送。
針對貧困戶,平塘縣規(guī)定扶貧產業(yè)規(guī)劃帶上種植蔬菜,每畝補貼400元。
種菜有補貼、上門來收購,這讓當?shù)厝丝吹搅嗣撠氈赂坏暮脵C會。
原本在平塘縣營養(yǎng)餐配送中心工作的魏林敏,試著帶領家里人把自家閑著的4畝地全部種上了菜,一年一下子賺了3萬多元錢。魏林敏索性辭了職,把村里幾家人組織起來一起在丟荒的土地上種菜。
通州鎮(zhèn)平里河村“能人”龍劍彪原來也在外地打工,后來得知校農結合的好做法,回村創(chuàng)業(yè),帶領村里2000多人種了1500畝蔬菜,一天給平塘縣基地運送5000到1萬斤菜,后來被推舉為村支書,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慢慢地,這種做法進一步延伸到全州,荔波縣、三都水族自治縣、長順縣、惠水縣不斷加入進來。荔波縣出臺文件,將投資2805萬元建設校農結合基地5000畝,覆蓋全縣5個鄉(xiāng),產品供應學校、醫(yī)院、事業(yè)單位職工食堂等。
目前,全州12縣市已經啟動校農結合工作,投入1.03億元建成蔬菜基地52個、養(yǎng)殖場125個,采購本地農產品的比例達到了45%,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7307戶25488人,人均增收3000元。
規(guī)模大了,供應與需求很難做到100%對接。對于學校而言,不夠的菜還可以從市場上購進;對于農戶、合作社而言,多種的菜怎么辦?
賣菜記
陳治松想,為何不考慮把這用綠色水、自家肥種出來的菜,拉到最需要綠色、無公害的地方去賣呢?在黔南民族師院的積極聯(lián)系下,卡蒲的菜第一次走出大山、走進了深圳蔬菜市場。
黔貨出山了。
深圳供應商拿著深圳最嚴格質檢機構的報告找到陳治松說,所有指標全部合格,甚至優(yōu)于其他地方來的菜,卡蒲的菜,免檢、全收!
這一次,卡蒲的蔬菜價格漲了3倍。
千里賣菜,讓卡蒲老百姓獲得了更高的收入,也讓黔南民族師院獲得了更大的轉型方略:在省教育廳、省農委的支持下,學校籌措150多萬元,在卡蒲鄉(xiāng)建成了一個擁有農殘檢測中心、測配方實驗室、適用技術培訓中心的種養(yǎng)殖示范基地,農學、食品等專業(yè)學生來此實踐,農民技術講習所的牌子也掛了上去。無形當中,扶貧也有了可持續(xù)性。
多起來的不僅僅是菜,還有人的思想??
平塘的農戶發(fā)現(xiàn),收完菜總會剩下殘葉,這些可以拿來喂豬,于是種菜的農戶自家都會養(yǎng)上兩頭以上的豬,一頭自己吃、其余的可以賣錢。
黔南州的學生發(fā)現(xiàn),學校飯菜比以前香了;教師發(fā)現(xiàn),不用再去操心買菜、做菜的事了,可以專心教學了。
黔南民族師院的教師發(fā)現(xiàn),到了農村,課題研究落了地,回來后課堂也更活了;黨委書記鄒聯(lián)克則發(fā)現(xiàn),校農結合讓干部們真正沉到基層去了,學校轉型發(fā)展更有后勁兒了。
在荔波縣玉屏鎮(zhèn)福利村,村民玉如定以為記者一行是來收菜,塞了幾個剛摘的橘子給我們,說:“這是我們自家種的橘子,不來收菜莫得事,有空多來我們村轉轉!保ū緢笥浾 禹躍昆 朱夢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