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國家公祭日主題班會教案

思而思學網

【第一篇】

一、活動時間:2015年12月10日-12月13日。

二、活動方式:

1、登陸××網,網址:xx,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專題學習。

2、進入某某日報媒體宣傳互動網絡平臺——“眾志成城,為了永不忘卻的國家記憶”,向象征國力國防和人民意志的城墻進行虛擬捐磚,激發(fā)眾志成城的愛國之情。具體方法為登陸網站,進入主題頁面,根據提示輸入參與人姓名可選擇加磚、獻花、點燭和寄語等相關操作。

3、開展一次活動?衫盟颊n課堂講授“國家公祭日”設立的重要意義,或可利用主題班會開展形式多樣的簽名、演講、辯論、觀看電影等主題教育活動,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祈福,表達對世界和平的祝愿,號召廣大青年學生牢記歷史、反對戰(zhàn)爭、珍愛和平。

三、活動要求:

1、要充分認識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公祭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結合各自實際,圍繞主題開展好相關活動。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運用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等多種途徑,對活動進行報道,尤其要通過新媒體手段對相關活動進行宣傳,為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國家公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精心組織,要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為契機,組織師生開展紀念活動,放大紀念活動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效應。通過網上公祭活動,寄托對逝者的哀思、表達對民族的真情,給人以精神震撼和思想啟迪,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興起活動高潮。

【延伸閱讀:國家公祭日的由來】

,距離南京大屠殺發(fā)生已經77年,距離日本戰(zhàn)敗和二戰(zhàn)勝利已經69年,我國為何選擇在這樣的時間節(jié)點設立國家公祭日?公祭日設立的背后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

設立公祭日呼聲已久

國家公祭日設立的背后,是一批人持續(xù)幾十年的努力。

朱成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從在全國第一次舉行集體祭奠儀式到堅持20年不間斷,從第一次提出國家公祭到“絞盡腦汁”通過多種渠道發(fā)出倡議,擔任紀念館館長20多年,將“12·13”設立為國家公祭日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為在二戰(zhàn)時期曾遭受了巨大傷痛的民族,我國國家層面一直沒有一個集中祭奠死難者的日子,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國際慣例。推動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對30萬遇難同胞最好的祭奠!”朱成山說。

在朱成山的“謀劃”下,關于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由來已久。“南京大屠殺是一個全國人民都應銘記的日子”,在參觀完紀念館并與朱成山深入交流后,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時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龍?zhí)峤涣艘环萏岚,建議把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并由國家*參與整個公祭活動,同時建議升格紀念館。趙龍的這份提案被媒體廣泛報道,一時間成為當年兩會的焦點話題。

“我的這一想法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認同,當時就有49名全國政協(xié)委員聯合簽名。后來,我還收到了上萬條網友的回復,他們都對我的提案表示贊成。”趙龍對此記憶猶新。

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民革江蘇省委副主委、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鄒建平代表再度提交了一份建議,內容同樣是建議把每年的12月13日設為國家公祭日,在南京舉行國家層面的悼念遇難同胞活動。當年年底,中央有關部門就他的建議辦理情況作出答復:“由江蘇省委、省政府按程序向中央提出將每年12月13日設為國家公祭日的申請”。

多年來,除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社會層面、媒體界關于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呼聲也是此起彼伏。

最終,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

【第二篇】

一、活動目的

二、活動主題:歷史不容忘卻!未來我們掌握!

三、活動時間:2015年12月8日-12月14日

四、活動形式:

(一)了解南京大屠殺

利用網絡和書籍收集“南京大屠殺”的材料,利用各種途徑向同學們講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1.上一堂班會課(班主任)12月8日

2.開播一次紅領巾廣播(四(2)班)12月12日

3.出一期黑板報12月12日

4.觀看 一次抗日愛國影片,推薦觀看南京大屠殺視頻《東京審判》《南京大屠殺》《南京!南京!》

5.辦一次圖片展

具體包括:1)南京淪陷 2)血腥屠殺

3)抗日烽火 4)罪與罰

6.出一期專題校報

7.橫幅(一塊)歷史不容忘卻!未來我們掌握!

(二)多途徑學科聯動,寄托哀思,整合學科資源,多管齊下,培養(yǎng)學生國家民族意識的認同感,寄托對死難者的哀思。

1.學唱一首愛國抗日歌曲(音樂)

2.學習制作銘記卡片(美術)

3.學習寫“銘記歷史,遙寄深情”的寄語

4.登錄國家公祭日網絡,寫寄語、獻白花

(三)舉行一次集會,莊嚴的升旗儀式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