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wǎng)11月27日報道英媒稱,曾經(jīng),只有持有外國護照的人才能就讀中國的國際學校:外國專家的孩子或者歸國華僑的后代。中國公民仍被禁止進入這樣的教育機構,但近來,新型學校在中國激增,為計劃赴海外留學(課程)的中國國民提供國際課程。自2011年以來,這類學校的數(shù)量已翻了一番以上,超過500所。許多國際學校聚集在富裕的東部沿海地區(qū),但就連貧窮的內(nèi)陸省份也有此類學校,比如甘肅、貴州和云南。
據(jù)英國《經(jīng)濟學人》網(wǎng)站11月26日報道,其中一些國際學校是民辦的,包括著名的外國機構的分支,就連全部中資的機構常常也采用外國名字,以增加其吸引力。自2003年以來,大約有90所公立學校也開設了國際項目,其中許多是中國的重點中學。
報道稱,新的法律使得此類學校更難經(jīng)營。,北京教育當局停止批準公立中學開設新的國際項目。其他好幾個城市也將針對此類機構的政策變得更加嚴格,包括廣州、上海、深圳和武漢,一些城市對國際項目的費用設置了上限。
本月早些時候,一項新法律禁止營利性的民辦學校教授九年義務制教育。在此之前僅數(shù)日,上海開始執(zhí)行禁令,不讓國際學校使用“外國課程”。一些此類機構已經(jīng)提供混合內(nèi)容:總部設在廣州的威科姆阿比國際學校,附屬于英國女子寄宿學校,該校教授“政治課”,以及中國的數(shù)學課程。但對于許多家長而言,新法規(guī)可能抹滅此類機構的特點,即提供替代中國主流體制的選擇。在中國主流體制中,學生花費多年時間填鴨式地學習,為競爭極為激烈的高考(精品課)做準備,重視死記硬背甚于批判性思維或橫向思維。
人大代表說,出臺這些法規(guī)是出于對國際學校質量的擔憂。中國公立學校內(nèi)設的國際項目的擴張也激發(fā)了人們的強烈反應,人們反對使用公共設施和資金來教授計劃出國的學生。因為進入公立學校的人數(shù)是固定的,所以重點中學受到指責。人們指責它們減少普通學生的人數(shù),為其盈利豐厚的國際項目留出名額。地方政府也常常為私立學校提供資金。
報道稱,但猛烈抨擊國際學?赡軒盹L險,針對它們的攻擊實際上是針對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產(chǎn)階層。中國人長期以來視教育為通向成功的通行證,越來越多人有強烈愿望和方法將其后代送出國留學。據(jù)上海社會科學院稱,大約57%的中國家長愿意這樣做,如果他們有能力負擔的話。
報道稱,因為在15歲以后,上學是自愿選擇,所以家長必須承擔學費,即使在公立機構也是如此,另外,對中國國際學校的限制很可能使得在更小年紀出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增多。
報道稱,限制營利性學校還可能打擊另一個日益擴大的教育市場:滿足民工子女的需求的城市民辦學校,他們因為沒有必需的居住證而不能在普通公立學校上學。(編譯/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