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借悲劇正名 邏輯及倫理底線何在(一)

思而思學網

此前有媒體報道,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組織學生在平安夜集體觀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宣傳片,要求學生不盲目崇洋媚外,封校禁過圣誕。上海踩踏事故發(fā)生后,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在其官網首頁刊文《上海節(jié)日踩踏慘劇不幸證明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對節(jié)日管理無比正確》。文中稱,慘劇正是在看似正常的時尚的節(jié)日狂歡中發(fā)生。“青年人已對洋節(jié)形成了毫無理性的迷戀。死神已經在許多城市徘徊了多年,終于在2015的上海元旦夜找到了顯身的機會!

“圣誕風波”尚未散盡,一篇措辭詭異的網文,又將西北大學現代學院,推回到輿論的風口浪尖。在該文中,外灘踩踏事故,竟被校方當成 “自我正名”的絕佳力證。如此這般,冰冷幾乎到“幸災樂禍”的話語方式,注定難逃各方責難……把“災難”當成借題發(fā)揮的素材,用來論證些未必可靠的結論。這種種做派,已然背離了我們面對“悲劇”時,至少所應懷有的敬畏、審慎與同理心。無論如何,公共論辯的成敗計較,永遠不應超越于,對底線倫理規(guī)則的捍衛(wèi)。

那場圍繞圣誕封校的爭吵,顯然還郁結在當事人心底。于是,西北大學現代學院,借“外灘踩踏慘劇”為據,意圖向眾多“異議者”反戈一擊?烧l都知道,所謂“節(jié)日踩踏慘劇,證明我院節(jié)日管理無比正確”一說,天然存在著嚴重的邏輯謬誤:一方面,其涉嫌偷換概念。故意將侵犯權利、限制自由的粗暴行徑,與針對群體集會的正常管理等而視之;另一方面,則是訴諸于“軼事證據”。也即用個人經驗或者單獨事例,來取代邏輯論述或者有力證據。

所以,從邏輯角度看,現代學院的反辯,簡直不值一駁。真正值得關注的,反倒是此一舉動本身?梢韵胍姷氖,當初圍繞“圣誕封!钡妮浾撀曈,并未讓該院管理者真正信服。不愿理虧的他們,似乎一直在尋找機會、伺機反擊?于是乎,縱使是踩踏慘劇,也當然可以被用作“爭吵”之用。凡此種種,無疑說明當事人毫無“敗者服從”的價值操守。其寧愿舉例失當、蹩腳狡辯,也不愿認同對方、修正自我,從而平息一場本就是非立斷的爭辯。

對于“吵架獲勝”的執(zhí)念,儼然成了西北學院院方的心結。久而久之,越陷越深、越發(fā)無所顧忌,乃至最終無所不用其極。而至于其后果,也已經一目了然——當事學院,不僅未曾擺脫保守、倒退的負面形象,甚至還被貼上了諸如冷血、殘酷等等的“不道德”標簽。就此,一場由文化議題引發(fā)的討論,遺憾演變成了倫理范疇的討伐。在情感轉移效應的作用下,公眾更是在不經意間,把源于踩踏事故的悲憤情緒,轉嫁到了對西北學院決策者的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