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出臺后,許多干部感慨,這下子,對付好人主義有了“殺手锏”。此言不虛。用問責破除好人主義,激發(fā)領導干部的擔當精神,督促其負起該負的責任,正是問責條例的題中之義。
問責法規(guī)的直接作用:
破除官場“好人主義”
7月19日,人民日報二版刊登王岐山署名文章,題為《用擔當的行動詮釋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皳敗倍譃槿ㄕ{,文章對《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內容特點和落實執(zhí)行等方面做了系統(tǒng)解讀。
為什么這么重視黨員干部的“擔當”?王岐山認為,當前之所以產生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漠、組織渙散、紀律松弛問題,歸其根本在于一些黨的領導干部沒有正確認識權力與責任的關系,把兩者分離開來,甚至只想要權力、不愿擔責任。一些黨組織黨內政治生活失去原則性和戰(zhàn)斗性,好人主義盛行,搞一團和氣、不愿得罪人,基本不開展批評,即便批評也是抽象空洞的,包裝了再包裝,致使批評失去了鋒芒,成為無的放矢。
在王岐山看來,問責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好人主義作祟,有關部門和領導干部不愿得罪人,往往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這種做法在《條例》頒布后就要行不通了,因為《條例》釋放了新的信號:對不敢問責的也要問責。
王岐山在文章中說,“對紀檢機關監(jiān)督責任確實、‘探頭’作用沒有發(fā)揮,能發(fā)現的問題沒有發(fā)現、發(fā)現問題不報告不處置、該去問責而不問責的;對紀檢干部嚴重違紀、造成惡劣影響的,就要問紀委書記(紀檢組組長)的責。”這段話給紀檢干部特別是紀委書記(紀檢組組長)上了“緊箍咒”,告誡廣大紀檢干部切實履行黨章賦予紀委的“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三大職責,切莫以為紀檢干部能搞特殊化、不接受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條例》針對的是8800多萬全體黨員,誰也不能例外,紀檢干部失職失責更要嚴肅問責,不敢問責的也要問責。
黨員干部請自查:
好人主義幾種表現
不作為型:
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講求“混”,工作馬馬虎虎則可,表現勉勉強強為上,上不得罪領導,下不招惹同事,辦公室里看看報紙,工作時間喝喝茶水,終日精神不振、思想渙散,在他們看來工作不是干出來的而是混出來的,因為就是這種混的思想讓他們得到很多人的好評以及領導的賞識,既不會被同事嫉妒,又不會被領導“拔刺”,他們成了標標準準的“老好人”,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安安穩(wěn)穩(wěn)拿工資,而唯一的工作也是安安穩(wěn)穩(wěn)拿工資。
粉飾太平型:
遇到矛盾繞道走、碰到困難往后退。發(fā)現同志有是非過錯,寧愿說些奉承話,也不肯“拉拉袖子提個醒”,該批評的不批評,該勸阻的不勸阻,該制止的不制止,最后使得有錯誤的同志執(zhí)迷不悟,錯失改正錯誤的良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曲意奉迎型:
這種人見了上司彎腰如蝦,柔聲如貓,即使不在口頭上說自己是孫子,也要在精神是自貶三輩。遇事隨聲附和,對上級的工作不作辨別,不提意見,口中常掛的就一句話“您哪說我哪辦”,有時明知上司有錯,也不糾正,不制止,不提不同意見,生怕因此影響自己的前程。有的更是唯唯諾諾,刻意奉迎,如果上司說輪船能在天上飛,他便會說輪船在天上比飛機飛得還快還好。這種人時時處處迎合上司心理,讓上司很受用。
相互利用型:
有心“栽花”,無意“栽刺。為了進退自如、升遷有余。他們就象水中的魚兒一樣,上邊能游下邊也能游,領導面前“抬轎子”,下屬面前“吹哨子”,兩頭逢迎兩頭惹,不但是領導眼中的“好下屬”,而且是下屬心里的“好領導”,在善“游”者的觀念中,出不出成績沒有關系,反正只要“轎子”抬的好,領導就會提拔,只要“哨子”吹的響,下屬就會擁護,就算偶爾犯點錯誤,也有領導庇護、下屬求情。
問責法規(guī)的預期效果:
不干事要下臺,干不好事也要下臺
問責法規(guī)的出臺,可謂治理官場不作為和亂作為的一大利器,最重要的是,它為打通“能上能下”渠道做出了完美“助攻”,讓“干壞事要下臺,不干事要下臺,干不好事也要下臺”。
推進干部“能上能下”,重點和難點是解決“能下”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能上不能下”是當前干部人事管理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更是因為,“能下”是“能上”的前提,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騰出更多位置,讓更優(yōu)秀的干部有施展平臺,實現真正的“能上”;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讓在位的干部有危機意識,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崗位,讓向上的干部有奔頭有干勁,更加如臨如履、兢兢業(yè)業(yè),從而形成萬馬奔騰的競爭局面,更好地構筑政治生態(tài)。
相比于反腐案件的黑白分明,“能下”的規(guī)定雖然明確,卻并不一定有那么“緊迫”;相比于“能上”的皆大歡喜,“能下”肯定會得罪人,甚至還會“惹麻煩”。因此,能否落實好黨內的問責制度,用制度約束好權力,是推進“能上能下”的關鍵。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痹缭谌ツ7月,*辦公廳印發(fā)《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guī)定(試行)》,對干部“能上能下”做出了專項規(guī)定。從聚焦“不正、不為、亂為”三大為官問題,到調整十種“不適宜任現職”干部;從增加五項對領導干部的問責情形,到明確六種干部“能下”的渠道,讓無數領導干部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而從本月開始執(zhí)行的《問責條例》,堪稱是治庸、治懶、治散的點睛之筆,傳遞出公職人員隊伍沒有“鐵飯碗”的明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