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1500字范文

思而思學網(wǎng)

范文一

前幾天我們單位組織了觀看了《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片子主講的是“三年的自然災(zāi)害”人們吃樹葉為生。

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好了,很多人不再會為柴米油的問題而犯愁。很多90后的腦子里,基本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概念,挑食,浪費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我們要知道,今天的浪費,必定會造成明天的缺失!這部電影猶如一面鏡子,讓觀眾照亮自己,凈化心靈。它不僅詮釋了黨的宗旨,更給廣大黨員干部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當前全黨正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黨群關(guān)系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黨群關(guān)系是我們黨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chǔ)。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樸和真摯。貫穿影片的主線是求真和“善意”謊言的矛盾沖突,而無論哪一方的主觀目的都是善意的、積極的。周總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即便是郭鳳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隱瞞真相,目的也是為了“不讓中央著急”,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這一矛盾沖突讓我心中始終涌動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總理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仆,我們?yōu)榱巳罕,我們依靠群眾。群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群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群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yīng)該倍加珍惜、發(fā)揚光大,應(yīng)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以身作則帶領(lǐng)群眾把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影片全面呈現(xiàn)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勇于和善于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shè)實踐中形成的優(yōu)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的拓展和延伸。(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wǎng))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xiàn)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后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也使我們通過回顧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更加堅信黨的偉大。周總理來到伯延調(diào)研的初衷就是要發(fā)現(xiàn)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實踐。在具體過程中,有幾點格外讓人感動。一是態(tài)度的誠懇,令人感動。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給群眾帶來的困難,周總理真誠道歉,“我是總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二是聽取群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當張二廷等群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干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總理聽得何等嚴肅認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應(yīng)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糾正偏差的果斷,令人感動。當周恩來用公社喇叭果斷地宣布“毛主席說,辦不辦集體食堂,伯延人民自己說了算”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催生的雄才大略得以生動展現(xiàn),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實現(xiàn)了高度的融合,作品也完成了對“大興調(diào)查研究之風”的思想表達和作為藝術(shù)作品的主題表現(xiàn)。相信看到此處,廣大觀眾會由衷地擁護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黨的思想路線,廣大干部也能夠反求諸己,完成一次思想的躍升。周總理在生活中對鄧大姐也充滿真摯的情感,那種深情的眼神和生活中細節(jié)的體貼,對家人的溫馨和愛,這也是我們更多黨員應(yīng)該學習的。

這部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還原了1960年左右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年代的樣貌。平凡的農(nóng)民,他們的淳樸和誠懇,善良和執(zhí)著,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努力奮斗,風雨同舟,還有作為一名父親對國家,對家庭的那種級強烈的責任感,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也讓這部影片增添了更多感動。

范文二

昨天,單位組織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于這樣的主旋律電影,實在不抱多大期望。偌大的電影院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四分之一。一看是陳力導演的作品,心里還是喜悅了一下。

電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幾次,都忍不住擦眼淚。誰說主旋律就不好看了,關(guān)鍵得看誰拍,怎么拍。電影講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周恩來到革命老區(qū)伯延考察調(diào)研,在四個白天黑夜里和當?shù)卮迕裰g發(fā)生的故事。一邊是鞠躬盡瘁的好總理,一邊是樸實心誠的好村民。我想,這個電影主要還是給領(lǐng)導,給黨員干部們看的,看看當年總理是怎么下基層調(diào)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干實事。學學總理那個精神,那雙慧眼。

不過,我的感動并不是來自于此。歌功頌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攙著老太太,抱著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這些在新聞聯(lián)播里天天都能看見,不算新鮮。倒是老百姓們的無私讓我感動。重病的汪老師腳腫的穿不上鞋,堅持給孩子們補課。八旬老太太寧愿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也得讓總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養(yǎng)了四個孩子的單親父親寧愿再苦再累,也不愿總理帶走最小的孩子。還有那些肚子餓的咕咕叫,卻千方百計告訴總理千萬別為這點事費心的老百姓們。他們的身體趴在泥里,如黃土一樣的卑微,心里卻有堅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卻滿滿的。

聯(lián)系當時的年代,這些老百姓們不是裝的,不是演的,他們的相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堅定的信仰讓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讓人心酸。

老外們?nèi)绻催@個電影,會怎么想呢?在民主土壤長大的他們能理解中國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嗎?他們能明白為什么這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值得嗎?他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都要啃樹皮擼樹葉了,為什么不怪社會不怪政府呢?”“為什么病了殘了死了都沒棺材板了,還打腫臉充胖子滿臉堆笑,‘總理啊,千萬別為我們操心,我們好著呢?’”在國外,政府下基層,百姓們也會這樣嗎?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們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現(xiàn)在,雖然生活環(huán)境變了,雖然不愁吃穿了,這種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處處可見。比如我老爹,給他買點衣服,他就嘟囔,我都這么大年紀了,不用穿的這么好。還有我老媽,給她錢換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換。就因為那里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說,那樣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錢人,得省著點。節(jié)約當然好,可我分明聽到一個聲音,“我們不值得。”這讓人多少有些心酸。

這種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來自世代血脈遺傳,一方面更源于父母從小給孩子播下了這顆種子。電影里有這么一段,老奶奶讓兒子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換成一袋白面,給總理做扯面。兒子從外面回來,看到女兒吃了一碗面,他責問女兒,“這面你怎么吃了?!”奶奶說,“是我讓她吃的。”他氣憤的追打女兒,“叫你吃你就吃!怎么不給奶奶留著。”看,這個父親就這么告訴他兩三歲的女兒,你不值得吃面。類似這樣的故事天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父母為了掙錢把孩子留在老家,他們會說,“好好聽話,我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么長久,他的感覺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們留下來照顧我。前幾天,在公園里聽到一個奶奶這么教育孫女:“告訴你別下去,你就不聽話。你再不聽話,奶奶不喜歡你了。”很耳熟吧,我一點也不懷疑奶奶愛孫女,可她分明在告訴孩子,我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不聽話的孩子不值得愛。

種下這樣的種子,孩子長大了,就會結(jié)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識里可能是我要大膽追求,我要勇敢去愛……可他潛意識底色卻是我不值得獲得愛,不值得享用這些,我微不足道,說了等于沒說。潛意識比意識更能決定人的行為。他會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為這就是命,卻不知是小時候父母種下的因。

相比電影里那些什么都說好的奶奶大叔們,我更喜歡二廷,他老婆死了,一個人帶著4個孩子?偫碚f,“我們替你養(yǎng)最小的孩子吧,他長大了,就給你送回來。你和孩子們可以去看他,想什么時候去就什么時候去。”二廷很感動,轉(zhuǎn)過頭去擦了眼淚卻說,“你不能帶走孩子。我答應(yīng)過他娘,不管怎么樣,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學,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總理,需要爹。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