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的圣誕節(jié),一名9歲的男孩滿心期待能收到棒球手套的禮物。沒想到,“圣誕老人”送他的是一套書!笆遣皇鞘フQ老人送錯了?”男孩問爸爸,爸爸搖搖頭。本著聊勝于無的心情,男孩翻開這套書,很快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后來,在一次講故事大賽中,男孩講了書中的《八仙過!罚瑳]想到贏得第一名。
這套書就是《漢聲中國童話》,小男孩則是《漢聲中國童話》新書發(fā)布會的主持人余崇正。其實,與這套書有淵源、有故事的孩子有很多,都或深或淺地被其影響。書中《黑夜里勤學的孩子》一章羅列了鑿壁借光的匡衡、囊螢照書的車胤、雪夜讀書的孫康等,意在勉勵小朋友勤奮學習。一位小朋友聽爸爸讀完后,問:“爸爸,為什么前面故事里的匡衡看的是竹簡,后面故事里的車胤和孫康看的是書呢?”從那以后,這套書一直擺在這個很有觀察力的孩子枕邊,成為童年里最喜歡的書。
作為該書的總策劃,黃永松表示,這套書背后還有很多故事。自1982年在臺灣出版以來,成為一代代中國孩子的文化啟蒙讀物。書中一個個童話故事,幫助孩子認識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建立最初的價值觀!爱斈赀@套書剛出版時,就有一位年齡很大的老人給我寫信表達感謝之情,他說自己很喜歡書中的故事,有些故事小時候沒聽過,有些是聽過后來忘記了,但現(xiàn)在讀著讀著當年聽故事的情景又想起來了”。
采訪黃永松時,他坦言自己不是學兒童文學出身,而是出于一種責任感轉(zhuǎn)向?qū)χ袊挼氖崂恚M喔玫闹袊适掳殡S中國孩子長大。因而,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他和上百位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深入民間,從浩如煙海的中國民間故事中展開收集、整理、編寫。最終,依照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歲時,以一年12個月、每月一本圖書、每天一則故事的節(jié)奏,梳理出362個家喻戶曉的節(jié)日傳說、民間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科學故事和事物起源等。這些故事大多保留著原滋原味,沒有經(jīng)過“現(xiàn)代化”處理。
“每創(chuàng)作完一個故事,我們都會講給兒童聽。當時每天下午三四點鐘有編輯姐姐在漢聲所在的巷子里面擺故事攤,給放學后的小朋友講。很多小朋友聽到故事開頭后,舍不得離開,一定要聽完才罷休。”回憶起當年編書的情境,黃永松很感概,“《漢聲中國童話》不只是一部童話故事,它汲取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記錄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氣質(zhì),如道德傳統(tǒng)、倫理取向、文化認同、精神氣質(zhì)等。書中也描繪了中國民間幾千年來流傳下來剪紙、壁畫、刺繡、版畫、漆畫、琺瑯彩、木雕、石刻、磚刻等民間藝術(shù)精粹。這些好的東西真應該讓中國孩子多聽聽。孩子的成長需要故事,而故事是抵抗沉迷電子產(chǎn)品的最好載體,扮演著為孩子幸福把關(guān)的角色。聽著這些童話長大,孩子慢慢地就有了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進而擁有文化自信。”
對于新版的《漢聲中國童話》,據(jù)天地出版社社長楊政介紹,出版社在編輯過程中花了很多心思,與漢聲的編輯共同對這套書進行了大量優(yōu)化工作。不論是文本的勘誤編校還是裝幀設計,都傾盡心血。而為了配合《漢聲中國童話》出版,大觀CEO、“故事知道”主理人杜娟在發(fā)布會上特別向到場讀者介紹了《漢聲中國童話》廣播劇的獨特之處。據(jù)了解,這套廣播劇已經(jīng)在微信小程序“故事知道”上進行獨家發(fā)售。
發(fā)布會上,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用兩句話總結(jié)了《漢聲中國童話》的態(tài)度與責任,“總是千方百計地做到讓小朋友愛聽愛看愛讀的態(tài)度,總要千方百計地盡到使小朋友有趣有益有助的責任,這正是《漢聲中國童話》成功所在,正是《漢聲中國童話》值得大力推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