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xù)劇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下面是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后感8篇,請參考!
【篇一:《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一部影片,一個故事,一份責任,一種感動。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于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yè)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里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于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為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為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啟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準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里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于見到了臺長,并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才會有回報,可不付出注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為了一句話,為了一個孩子,付出那么多艱辛和勞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篇二:《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今天我們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場名為《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xiāng)水泉小學高老師的媽媽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2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里的學生要一個都不能少?墒遣痪茫瑥埢劭埔驗榧依锔F去城里打工。魏老師就千里迢迢來到城里找張慧科。最后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小學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墒遣还芙淌叶嗝雌婆f,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不知道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劇中的魏老師對她的學生那么好,我們的王老師對我們也不差。老師為了讓我們長大有出息,無時無刻的為我們辛勤的忙碌著。同學生病了,老師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去看望同學,為同學補課。老師這樣關心我們,愛護我們。我們要以優(yōu)異的成績報答老師。
【篇三:《一個也不能少》觀后感作文】
記得曾看過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在電影中,高老師囑咐代課教師魏敏芝說:“教育對每一個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辦法讓來上課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笨稍谀莻經濟落后的地方,還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難,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年僅13歲的魏老師恪守著自己的承諾,想方設法終于讓所有的孩子一個也沒有少……看完了電影,我雖為魏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所感動,但也有些不以為然,當人們還在受著衣食住行的困擾之中,是否接受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
后來,在課本上學習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領悟到教育的含義。感受到教育是一種力量,更是改變人的命運和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在接受教育中,讓人們獲得知識,增長能力。否則就如同無人過問的植物,難以適應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教育對一個國家也同樣到關重要,沒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發(fā)展,經濟就不能繁榮,社會也無法進步。雖然,現(xiàn)在我們國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就我們國家自身來說,教育的發(fā)展也相當不平衡,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很多孩子都無緣于學校,無緣于教育。“一個也不能少”這個責任是多么的重大,任務是多么的艱巨啊!
為此,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們都應該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自覺接受教育,長大后真正為國家、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我們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來。
【篇四:《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在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有一個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前后少了兩名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在電視臺的幫助下找到了男孩并獲得好心人的幫助。
這個代課老師比我們還小,13歲,但她倔強的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在最后很多人籌錢,但這些資金及物資有多少能送到貧苦學生手中,又有多少資源是真正花在學生身上的,當老師說要找張慧科時,到村長家求助,村長一面收起大魚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絕她的請求,并說沒錢,想幫也幫不了。當老師去搬磚時,農民工都知道這是幫助同學,那么那些不讓上車,不給予幫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電視臺的接待員,口口聲聲的按規(guī)章辦事,看見那個就有本事讓一個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張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煩的態(tài)度去面對,難道這個世界就沒有一點點平淡么。
這個故事,說出了貧困小學的不幸,說出了整個中國的不幸,每一個勢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認為,山村小學單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國家的大官小官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共產黨的光鮮,社會的腐敗值得我們去深思。
【篇五:《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qū),有一位高老師因家里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托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里關于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shù)不勝數(shù),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wèi)科的學生,因為家里貧困,心里想著到城里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里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后,心里萬分焦急,她最后決定自己借錢到城里去尋找張衛(wèi)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著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wèi)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于找到失蹤的張衛(wèi)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yōu)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跡。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yōu)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并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為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借著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責任感,不斷鍛煉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
【篇六:《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到底是什么東西也不能少呢?懷著這樣的疑惑,我去觀看了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我被這部電影深深吸引住了。
電影敘述了一個相當動人的故事,一個13歲的女娃娃,為了信守“一個都不能少”的諾言,演繹了一個讓我歡笑,讓我動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師的目的似乎很簡單,只是為了20元的代課費,然而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女教師更多的是為了那句諾言。而在她外出尋找打工的學生的過程中,得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幫助,電視臺為她免費播放尋人啟事,還募集了一卡車的學習用品,資助貧困地區(qū)的教育。
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確實,我們國家現(xiàn)在的發(fā)展還不均衡,有些地區(qū)還處在貧困線以下,但即使是這些窮鄉(xiāng)僻壤,也還十分重視教育,盡最大的力量來普及教育。
鄉(xiāng)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黨和政府同樣也重視教育問題。前幾天,我從電視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上海特殊教育學校喜遷新址,新校舍窗明幾凈,設施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智障殘疾兒童的關心。不僅如此,學校得知部分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提出退學時,學校領導果斷地做出了補貼交通費的決定,讓這些孩子能夠上學。那位校長說:我們這么做,是為了讓孩子不失學,更是為了讓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為建設祖國作貢獻。
又是“一個都不能少”,當電影屏幕上出現(xiàn)那些智障殘疾兒童在教師指導下學禮儀、學技能的鏡頭,當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歌舞時,我不禁深深體會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師愛的溫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優(yōu)越的條件下,實在沒有理由不努力學習,實在沒有理由辜負老師、家長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學習,努力學習,為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篇七:《一個也不能少》觀后感】
我這個星期看了個電影名叫《一個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觸!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魏老師為了找到那個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電視臺的臺長,然后出來了個戴眼鏡的,問到:你是不是臺長?她為了等到那個臺長,等了幾天幾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個電視臺的邊上,身體靠在電線桿上,把她自己寫好的尋人啟事放在一邊。
她為了找到那個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過火車站的廣播室,去過超市買筆和墨水,寫了尋人啟事,然后又去了電視臺……
還有就是他們在鄉(xiāng)下的學校,很簡陋的,講臺是三條腿的,一碰就倒了,他們用的粉筆也很少,我們用的粉筆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們是要用手指甲來抓住它繼續(xù)用的,我們睡的床很軟,而他們的,女生和老師的床卻要用椅子墊著,男生的是用幾張桌子拼成的床,我們上課有上課鈴的,下課有下課鈴的,他們呢,上課用手來打鈴,下課又是看太陽到一個東西上才打的下課鈴的,我們升旗有鐵的旗桿,高高的半奏聲,而他們向左右后轉斗不準的,旗桿也是木頭的,升旗的時候音樂也沒有的,多么簡陋!
在大結局的時候,魏老師讓他們每人拿一支粉筆寫字,到了那個要去城里打工的那個男孩那,他對老師說:“我能不能多寫幾個字?”說完就寫下了三個大字:“魏老師”,這一刻,多么的讓人感動。
我從看過這部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農村的生活多么苦啊,連教室也那么簡陋,我們應該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幫助農村,讓他們可以和我們一樣。
我們看完這個電影后才知道老師是多么的辛苦,還處處為他們自己的學生著想!
【篇八:《一個都不能少》觀后感】
《一個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師與學生張慧科之間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幾乎是影片的全部內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隨著這一矛盾的變化逐步表現(xiàn)出來了。
作為一個老師,魏毓芝有自身的缺點,然而作為一個人卻有著這些缺點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閃光點。我們很容易想到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純粹意義上的人,而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反之,則是符合邏輯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種盡職盡責、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條道走到黑的精神。這對于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男女老少難道不是更具指導意義嗎?對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對事業(yè)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來講,不是極具規(guī)勸意義嗎?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個人,一個也不能少”的語言和實際行動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堅強不屈的性格。因為把生命能量發(fā)揮到極致去實現(xiàn)自己的信念的精神總是讓人佩服且感動的,試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這樣誠實和頑強的態(tài)度對待實際困難的又有幾人呢?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質文明的急劇膨脹反到成為了許多精神空虛者最美麗的藉口。他們以此為由游戲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爛,卻有著動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來,吃喝嫖賭樣樣會,不枉人間走一回?纯矗嗝礊t灑,多么豁達,在揮霍浪費上面心比金堅、勢不回頭、大義凜然得讓人心碎,比革命時期為人類共同理想奮斗而被捕就義前的烈士們還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會享受不會創(chuàng)造的頭腦總是讓人感覺十分悲哀的,而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利益之上者,當屬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陽拉長的身影和電視臺大門口一聲接一聲的“你是臺長嗎?”的詢問聲,是何等震顫人心,那是對所有觀眾心底的理性呼喚??不管前面的困難,只認準了理當如此。只是那么一個簡單的理由:一個也不能少。關于這一點我覺得只有一個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讓人拍案叫絕,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為之震,久難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