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大海戰(zhàn)電影觀后感800字

思而思學(xué)網(wǎng)

 《甲午大海戰(zhàn)》講述了一個道理“退讓喪權(quán),腐敗亡國”,落后就要挨打,腐敗就要亡國。雖然丁汝昌、鄧世昌等民族英雄效死疆場,英勇無比,但是終因清朝廷腐敗,喪權(quán)辱國。甲午大海戰(zhàn)是一部屈辱史,同時也是一首英雄贊美詩。

看電影《甲午大海戰(zhàn)》有感

在看《甲午大海戰(zhàn)》之前,我就想,我并不期待場面可以拍到像泰坦尼克那樣絢麗,畫面那么柔情,我只期待它會產(chǎn)生多大多深廣的影響。有些電影,也許當你出了電影院便會忘記;而有些電影卻在某一個片段里觸及到了你的某根神經(jīng),叫你沒有辦法輕易地忘記。有人說,看電影是放松心情的,不是看一部這么沉重這么虐的電影。

但是,就那個年代而言,背負的只有“沉痛”二字,給我們留下的只有心碎的聲音。如果想了解歷史,知道中國的痛點,就必須選擇這樣一部能滌蕩自我靈魂的電影,它至少讓我知道一個叫“甲午戰(zhàn)爭”的故事,至少讓我坐在熒幕前,貼近那個時代,一個叫中國人不愿回首不愿提及的時代。也許以我的資格,根本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真實,但是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

剩下的便是填充。

將愛國的信仰作為它的大腦,將不降的堅守作為它的心臟,將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的被寫進教課書被迎奉進祠堂里的英雄人物作為它的四肢手足。那么其實我們看到的,便是活生生的歷史。

在敘事方面,大東溝海戰(zhàn)之后和電影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急促了,略感凌亂。但是前期的重重鋪墊、鄧世昌的壯烈殉國,以及劉公島海戰(zhàn)中劉步蟾、楊用霖的自殺,已將整部電影的情感帶至高潮。所以即使凌亂,也毫不破壞觀感,無損電影的激情。光緒皇帝在風(fēng)雪中面對頤和園的石舫哀呼“一千八百里江山”,李鴻章在病床上含淚概嘆“千古罵名”,算是給這段歷史以蒼涼的結(jié)筆。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它過于沉重而不去面對,可是這段歷史遠遠沒有結(jié)束,它注定深深的影響著國家的進程,當電影結(jié)尾處,解說人在海上回憶往昔,解說一百年后中國以三千五百萬人的犧牲為代價,取得抗日的勝利,奪回因甲午之敗、馬關(guān)條約而失去的澎湖列島和臺灣;鏡頭中,碧藍的大海深處,是沉入海底的北洋艦艇銹跡斑斑的船體,海面上人們在和平的陽光下盡情歡笑。這是一段屬于我們自己的歷史和現(xiàn)實,釣魚島-黃巖島,從黃海到南海,那些沉淀在海下的遺骸是有著和自己相同的血脈。此時,他國的軍艦還在本國海疆巡游之時,作為后人有何面目去反感甚至譏諷一個老人的憂憤?!

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看著鄧世昌開著致遠艦破釜沉舟的沖向敵人的時候,我不住的擦著眼淚,在看著他明明有機會生存下來卻義無反顧的選擇犧牲的時候,我已經(jīng)心痛的無法自制。在這場戰(zhàn)爭面前,連一條狗都選擇了忠義,那些朝廷吃著俸祿克扣軍餉的負義之人又有何顏面面對北洋水師的犧牲?!用血液去警醒國人,這是影片中鄧世昌說的。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有著中國血脈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鄧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戰(zhàn)中英雄的個例,也并非是整個大海戰(zhàn)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xiàn)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這種美,好蒼涼,讓我心痛。

歷史不應(yīng)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yīng)該用來警醒世人。

很高興,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中國的崛起和昌盛是前輩們用鮮血澆筑而成的。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奔騰向前,浩浩蕩蕩,勢不可擋。然而在這背后,依然有堅毅卻無奈的部分,在面對黃巖島、釣魚島這種中國主權(quán)問題時,鐵錚錚的中國人是絕對不會讓步的!甲午大海戰(zhàn)給我們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放,傷痛的懷念,更應(yīng)該是激勵和奮進,否則,會不會有點商女猶唱后庭花的感覺呢?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