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范文(六篇)

思而思學網

篇一:《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最近幾年確實很難完整而又快速地讀完一部小說,不是因為自己無法集中精力來閱讀,就是因為小說本身沒有獨特的吸引力,無病呻吟,不知所云。也難怪,在網絡時代,快餐類的小說越來越泛濫,內容越來越膚淺,思想性就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讓人難以產生心靈的共鳴和思想的震動。閱讀一部好的小說,仿佛成了一件難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追風箏的人》,其簡潔的文字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不忍釋卷,一周之內就字斟句酌地讀完了22萬字,字里行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主人公的自我救贖讓我掩卷深思。有人說,閱讀一部好小說會余音繞梁,讓人陷入到小說的情景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認,在讀完這部小說后的幾天時間里,我的思緒依然還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中,被故事深深地震撼了。

《追風箏的人》中的主人公阿米爾少爺出生在一個頗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的富人家庭,他與一起長大的仆人哈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善于追風箏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言聽計從,寧愿自己受到傷害,也要拼死保護少爺。但是當哈桑受到強權的傷害時,阿米爾少爺卻因懦弱害怕而逃避,背叛了兩人之間純真的友誼和兄弟之情。雖然心中充滿了愧疚,但為了掩蓋自己的心虛,阿米爾少爺將哈桑趕出了家門,從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見。阿米爾少爺舉家遷往美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內心深處的愧疚越發(fā)不可收拾,尤其是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的情緒幾近崩潰的邊緣。終于等來了一個機會,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雖然九死一生,也依然義無反顧。故事情節(jié)簡單而又復雜,平鋪直敘而又縱橫交錯,輕描淡寫卻又引人入勝,從中能感到作者的舉重若輕,也能感受到情節(jié)安排的游刃有余。小說對兄弟、父子、情侶、朋友乃至同鄉(xiāng)的情感描寫恰到好處,人物形象豐滿立體,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小說僅僅是上述情節(jié)故事,可以算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卻很難稱得上優(yōu)秀。而讓小說增添厚度的是故事所發(fā)生的環(huán)境??動蕩的阿富汗,政治博弈極其復雜,種族傾軋異常慘烈,先是蘇聯(lián)的入侵讓人民流離失所,后有塔利班統(tǒng)治讓百姓民不聊生,惡劣的環(huán)境極大地增加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和現(xiàn)實意義,也讓主人公的贖罪之旅充滿了艱辛和曲折,對主題的渲染大有裨益。作者也通過這部小說,將這樣一個充滿悲劇、夢魘和動蕩的阿富汗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人們了解了阿富汗悲劇的根源,告訴世人一個真正的阿富汗,正如出生于阿富汗的美籍作者卡勒德?胡賽因所說:“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灰塵,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睆哪撤N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極具藝術性和文學性的政治史詩。

再回到故事中來,追風箏的人看似是指仆人哈桑,因為他是一個追風箏的好手,每次都能幫助阿米爾少爺追到風箏??在阿富汗,這種斷線的風箏象征著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在哈桑身上,展現(xiàn)出了質樸、忠誠、堅毅和勇敢的品質,這就是哈桑的風箏,不僅讓主人公阿米爾少爺自愧不如,也讓讀者為之動容,當哈桑被種族主義者殺害在街頭時,一種發(fā)自內心的疼痛涌上了心頭,就像一件美好的東西被打破后帶給人剎那間的思想空白,在阿富汗,現(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透過哈桑的高貴品質,折射出的是阿米爾少爺心里的陰暗,阿米爾由于自己的懦弱、背叛、謊言而背負了羞恥、內疚、自責,雖然已經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也不得不重回依然動蕩且處處充滿危險的阿富汗,走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成為一個追風箏的人。

哈桑將風箏交到阿米爾的手中,知道真相的阿米爾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對哈桑越來越冷淡疏離,不僅如此,他還想將哈桑趕出家門,幻想哈桑的離開能夠將自己的懦弱一起帶走。

阿米爾將自己的手表放在哈桑的床上,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表,而善良的哈桑知道是阿米爾做的,怕他被父親責罵,就承認是自己偷的,哈桑和他的爸爸心灰意冷的離開了那個家。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tǒng)治者”從此這對小伙伴形同陌路。“世界上的罪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的時候,就剝奪了別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知道自己所犯的罪,就算多年后他與父親搬到美國,成為一名作家,與往事再無牽絆,也難逃往事留下的陰影。直到阿米爾的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已經死在了塔利班的槍口下,只留下了一個兒子,阿米爾應該回去將自己的侄子帶回,這是他唯一重新做回好人的路。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讓人震撼,大概是因為其能直指人性的深處,并折射出我們內心中的那個小我,那個背叛朋友的我、那個踐踏親情的我、那個不知感恩的我、那個自私自負的我……進而讓我們深感自責和內疚,心中涌起了贖罪的沖動,也許人生就是在這樣一種“犯錯??救贖”的循環(huán)往復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實現(xiàn)人性的升華。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F(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可能因為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做過一些難以啟齒的事。但是我們應該像阿米爾少爺那樣,勇敢地透視心中的那個小我,勇敢地走上自我救贖之路,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風箏。這與中國古語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只是中國賢人勸誡大家要自省、思過,避免下次再犯,而小說卻鼓勵我們不僅要勇敢地面對,還要積極地承擔自己的過錯,用實際行動來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

優(yōu)秀的作品總會給人向上的力量。這部小說不僅讓我們要勇敢地面對曾經的罪責,還要積極地放飛自己心中的風箏,使自己的風箏飛得更高更遠,讓善良、正直、誠實、擔當?shù)葍?yōu)秀的品質在空中高高飄揚,讓其成為人與人交往的黏合劑和潤滑油,讓這個世界少一些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相互傾軋,多一些坦誠相待、真誠友善、互助互愛,讓真善美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讓世界到處彌漫著愛的味道。

這部出版于2003年的小說,一上市就受到了熱捧,大獲好評,并被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2007年被拍成了同名電影。


篇二:《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一個同事遞給我一本書說:“現(xiàn)在還看書嗎?建議你看看這本《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庇谑俏?guī)е闷嫘膹倪@本小說走進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涼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華的街市、一望無邊的枯樹林、滿天飄飛的風箏……兩個男孩形影不離,勾肩搭背,打鬧玩耍。他們一個是普什圖族的富家少爺,叫阿米爾,一個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愛說話,憨厚老實,他有生理缺陷,“嘴唇從中間裂開”,也許正是這一點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沒有從內心喜歡他。但哈桑依然對主人忠心耿耿,每當那些鄰居的孩子欺負他,總是哈桑挺身而出,將他們擋回去。

喀布爾有個傳統(tǒng)民俗:追風箏。放飛的風箏在空中追逐,孩子們施展技藝,盡力用玻璃線將別人的風箏線割斷,然后追趕飄落的風箏作為戰(zhàn)利品。有一天,當阿米爾追到戰(zhàn)利品時,被阿塞夫三個惡棍圍住索要,阿米爾很害怕,而身邊的哈桑卻猛然掏出彈弓對準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嚇退了強者,卑微者保護了高貴者。

一年一度的風箏大會再次到來。阿米爾在哈桑的幫助下幸運地贏得了風箏大賽的殊榮,當哈桑追到那只敗落的藍風箏,再次被那三個惡棍圍堵,他遭到強暴。阿米爾目睹整個過程,不但沒有施以援救,反而選擇了逃離。哈桑為了小主人,獨自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傷害,選擇了沉默,隱忍。然而更大的傷害卻是來自小主人阿米爾。他開始躲著哈桑,萌生了讓哈桑離開莊園的想法,好為自己的懦弱無能尋求解脫。阿米爾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鋪上,以此來證明哈桑是個盜竊犯。阿里無法忍受阿米爾對其兒子的誣蔑,為了尊嚴,他選擇了離開。雖然阿米爾爸爸一再真誠的挽留,阿里還是決定帶著哈桑離開了這個他們衣食所寄的莊園,連同他們兩家四十年的友誼。

沒有任何辯解,沉默,隱忍。讀到這里,我感嘆不已,也許這就是一個弱勢者面對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無奈回應。即便受到不公平對待,哈桑依然堅守著真誠與善良。他說過一句可以讓人掉淚的話:“為你,千千萬萬遍。”我又由此看到隱忍的內心卻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國唐代人李翱講了一個寓言:說有兩匹馬并駕而行,一匹駿馬,一匹瘦馬。駿馬仗著力量強大咬破瘦馬長鬃之頸,使其流血不止。瘦馬若無其事,仍行走自如。駿馬回家后卻渾身顫抖,水草不沾。原來它因為咬了弱馬而感到羞愧。瘦馬在受侵犯時雖然沒有還擊,卻產生了比體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讓可以感化卑劣,寬容可以喚醒良知。

作為一個富家少爺,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從最初開始便是矛盾著的,有著階級意識的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永遠只能是主仆關系,不能成為朋友。這,在阿米爾內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所以,他在沒有人的時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會讓哈桑在有客人的時候出現(xiàn);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認自己和哈桑的友誼。

然而,對于哈桑來說,阿米爾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為他,千千萬萬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為他去撿風箏,哪怕是被人圍追截堵,以致傷痕累累;他可以答應阿米爾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親的責罵,亦一言不發(fā);他可以承擔阿米爾的栽贓陷害,受冤負罪,不吭一聲;不管何種場景下,自始至終,千千萬萬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國的阿米爾時刻為童年的無知卑劣之舉感到懺悔,為了贖罪,他回到戰(zhàn)難中的祖國,冒著危險要幫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殘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無力保護;沉默隱忍,最終還是沒有讓他平安度過余生,他與妻子雙雙結束了苦難的一生。這讓阿米爾感到無限的感傷,哈桑的聲音在他耳邊一次次響起:為你,千千萬萬遍。而他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個為他追風箏的人,那個在危難面前挺身而出保護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還有更讓人驚訝的隱情。當父親病逝,阿米爾從美國再回老家時,通過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原來讓他倍感榮耀的父親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爾父親一起守著這個秘密四十年!這是男人的奇恥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著。埋藏了許多年的秘密被揭開了,我們對哈桑的同情又轉向哈桑的“父親”阿里身上。事實上,阿里的父母當年就是不幸雙雙被阿米爾的爺爺飛車撞死的,為了贖罪,阿里被他們領到家中成了仆人。就這樣,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為他們的主人忍受著一切苦難和恥辱。

故事的尾聲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爾為了心靈的救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是,已墮落為塔利班的小頭目阿塞夫把阿米爾和索拉博逼進一間屋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要與往日的仇敵了結恩怨,他聲稱雙方只能有一人活著走出屋子。就在阿米爾的生命受到威脅時,阿塞夫驚訝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開彈弓對準了他,一粒銅彈深深地鉆進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護主人一樣,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軀保護了別人。應該說,阿米爾是幸福的,有這樣一家?guī)状酥倚墓⒐⒌乇Wo著他,他曾經的卑劣受到寬容,他的良知被喚醒,他的心靈得到救贖,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做人應該要寬厚無私,正直善良。他終于明白了一個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書的結局深情地寫道:“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唇上掛著一個像潘杰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賽尼以溫暖細膩的筆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質與心靈的救贖,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他的筆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喚醒我們對弱者的尊重,對一個苦難民族的敬畏。讀完這本小說,我的耳畔時時響起那微弱而又高貴的聲音:為你,千千萬萬遍…… 

篇三:《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

從同學那里借來了《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曾經大學時候讀過,后又看過電影,重新品讀,依舊會為文中默默的溫情感染。一本《追風箏的人》涵蓋了多少愁情滿懷?一曲靈魂的謳歌,滌蕩了多少晦暗陰霾?一部蕩氣回腸的經典小說引發(fā)多少潸然淚下?初讀此書的我,內心充斥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感慨,但一時,竟無從說起。親情、愛情、友情,眾情皆繞;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含。這本書,實在是承載了太多,蘊涵了太多,我如何能說清道明呢?唯有擷取其中的一隅,發(fā)出自己由衷的感慨。

《追風箏的人》由卡勒德。胡賽尼所作,這位現(xiàn)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借阿富汗近代戰(zhàn)爭悲劇這一骨架,鑲嵌了一部關于父與子、罪與贖、愛與背叛的故事,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久久難忘。小說中的少爺阿米爾與仆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這種背叛與救贖的情感尤為動容。

“那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故事從這里開始,難道男主人公阿米爾不是個好人嗎?我們從他的童年開始看起,阿米爾從小是個乖孩子,因此會被壞孩子欺負,然而他有一個好兄弟,實際上是他家里的仆人,名為哈桑,當他被其他孩子欺負時,總會站出來保護他,哈桑的打彈弓技術一流。在街上和孩子玩被欺負時不反擊,哈桑將其他孩子推開,打架弄傷了臉,回家后被他爸爸看見,說哈桑是自己摔倒的,被他的爸爸看見了,說阿米爾沒有勇敢的男子漢精神。

然而,阿米爾的爸爸評論阿米爾不是個勇敢的人,總是躲到哈桑的身后,對哈桑贊賞有加,而阿米爾聽到了這些,覺得爸爸從來不愛他,甚至以為爸爸是因為媽媽生他時難產死亡而恨他。雖然有人勸過阿米爾的爸爸說:“孩子們不是相冊,不能隨你的喜歡去填涂顏色”,然而他的爸爸當時沒能體會。

風箏大賽是喀布爾每年一度的盛世,每家的孩子都來放風箏,將其他孩子的風箏割斷,最多者就會勝利,阿米爾成功地打破了他爸爸曾創(chuàng)下的記錄,他還需要撿到最后那個被割下的風箏,阿米爾最忠實的伙伴是追風箏的能手,“哈桑,把它帶回來”,“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由衷地替阿米爾高興,獨自跑去追風箏。然而,一群壞孩子將哈桑抓住,說只要交出那只風箏就能饒過哈桑,哈桑執(zhí)意要為阿米爾帶回風箏,最終被慘遭蹂躪。此時,阿米爾在暗處看著這一慘劇發(fā)生,卻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對哈桑的嫉妒沒有去阻止,默默地離開。

可阿米爾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他眼見哈桑受到阿塞夫等人的傷害,卻畏縮不前,假裝看不見,而后,又出于對哈桑的愧疚而想方設法遠離哈桑,甚至要趕走哈桑。這,無疑是阿米而對哈桑所犯下的罪過,這種背叛讓人心生憤怒,亦讓我多為哈桑不平,但哈桑似乎沒這么覺著,自始至終,對于阿米爾,他都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忠貞不渝的珍視,乃至獻出真摯的友愛之心。兩相一比較,一個忠貞不渝,一個卻是赤裸裸的背叛,如何能不讓人感念于心?雖然阿米爾背叛了年少時純潔的友誼,好在他良心未泯,這種背叛在他心里種下了罪過的種子。這罪過折磨著他的不安的良心,令他數(shù)年難安,哪怕是他婚后多年。也因著這一罪過,才有了后面不惜一切的救贖。

故事的后半部分,在阿米爾的父親以及哈桑夫婦都已逝世的情況下,阿米爾不顧一切想要救走哈桑的兒子,亦是他的侄子??索拉博。不得不提哈桑竟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里,插入了父親當年對仆人阿里所犯的罪過,這就好比是一種因果輪回,兒子再次犯下父親當初背叛朋友的過錯,這種輪回無疑展現(xiàn)了對命運的必然性和不可控制的無奈。然而,父子二人在面對罪過的態(tài)度卻是截然不同。

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去救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曾經富饒美麗的家鄉(xiāng)喀布爾如今到處都是斷壁殘垣,街上都是尸體、乞丐和殘疾人,人們?yōu)榱私o家人買吃的而賣掉自己的腿。阿米爾回到了小時候與哈?滔伦值牡胤,“阿米爾和哈桑,是喀布爾的統(tǒng)治者”樹上的字猶在,就好像哈桑和當初一樣,一直支持著阿米爾一樣,給了他勇氣。索拉博被當?shù)氐囊粋塔利班頭目帶走,索拉博被塔利班裝扮成女孩,逼他跳舞,受盡屈辱,阿米爾找到頭目,那人就是拉塞夫,曾經侮辱哈桑的人。拉塞夫認出了阿米爾,并不停毆打他,就在此時索拉博和哈桑一樣勇敢,用彈弓打瞎了拉塞夫,使得他們兩個成功逃了出來。

阿米爾帶著索拉博回到了美國,與自己的家人共同生活,然而索拉博經歷了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痊愈需時,故事的結尾是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成功割下了別人的風箏,為索拉博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雖然哈桑不在了,可是看到索拉博得到幸福,與他小時候一樣能快樂地放飛風箏、追逐風箏,就是最大的安慰了。風箏是幸福的時光,即使會一去不返,使人生充滿坎坷和磨難,但是每個人都不應放棄追逐,只要腳步不停,一直向著希望的方向狂奔,幸福就一定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每個人成為好人的路。

父親,用自己的善意和對窮人的熱心幫助來救贖自己,減輕自己的罪過;而兒子最初卻打算用逃避,遺忘來求得心靈的慰藉,這一味逃避的做法終究是無用的。要走上一條善人的路,終究是要還的,罪過,終究是要救贖的。正像當初哈桑不顧一切為阿米爾挺身而出,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一樣;幾十年后的當下,阿米爾要為了索拉博不顧一切,在所不惜,這是他欠下的債,終究,是要還的。而當他為了索拉博奮不顧身,與阿塞夫赤手相搏之時,阿米爾才得到一種久違的釋放,久違的輕松。這便是救贖的力量。當他,阿米爾,為索拉博,千千萬萬遍,就像當初哈桑為他千千萬萬遍時,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罪過得到了救贖。

風箏依舊飛著,只是追風箏的人與放風箏的人有所不同。當年別人為他追風箏,而今他為別人追風箏;當年別人為他千千萬萬遍,而今他為別人千千萬萬遍。這不是因果,卻是輪回;不是罪過,卻是救贖,這,才是煥發(fā)著愛之光芒的人性的光輝。

那曾經的罪過,隨著風箏的翱翔,放逐天際,而握在手里的,是愛與救贖。

篇四: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先說閱讀的感覺,這本書讀起來好像不太像小說,它好像不是用情節(jié)來吸引你讀下去,而是用文字或者文字營造的氛圍。

這本書的文字很有特點。書里經常有大段大段的描述性文字,這樣的文字,給人一種沉穩(wěn)、安靜的感覺。這本書的開頭是“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個陰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歲。我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墻后面,窺視著那條小巷,旁邊是結冰的小溪……”(是不是在模仿或致敬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呢?“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樣的文字書中非常普遍。還有一處文字印象深刻:“白天,醫(yī)院是一座縱橫交錯的走廊組成的迷宮,熒光燈在人們頭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弄得人迷迷糊糊。我弄清楚了它的結構,知道東樓電梯那顆四樓的按鈕不會亮,明白同一層的男廁的門卡住了,你得用肩膀去頂才能把它打開。”

這本書的中文翻譯也是非常的出彩。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流暢,沒有生硬、翻譯而來的感覺。印象最深的一處譯文,“一座遭受祝融之災的小村落”,譯者沒有直譯為“火災”,因為不是普通的火災,而是被戰(zhàn)火焚毀、蹂躪。足見譯者李繼宏的文字功底和傳統(tǒng)文化底蘊。(祝融是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后人尊為火神。中國古代稱火災為祝融之災,稱水災為共工之禍。)

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后,發(fā)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一點心力,卻發(fā)現(xiàn)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鼓起勇氣回到了故鄉(xiāng),在滿目蒼夷和被塔利班統(tǒng)治的殘酷現(xiàn)實中,他第一次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通過贖罪般的努力,最終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就像譯者在后記里所說:“風箏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伽茲(小說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一個完美的男人形象,“非同尋常的阿富汗父親(直到書的后半段,有些劇情反轉)。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熱心公益,建造恤孤院,關鍵時刻為了他人挺身而出,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絕不退縮。他是“依照自己規(guī)則生活的自由人士,他總是先看社會規(guī)范是否入情入理,才決定遵從還是拒絕”,他不盲從于宗教教義。他清楚的知道(也是他的內心信條)“罪行只有一種,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了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了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可是這樣一個“絕不妥協(xié)”的一個男人,面對世俗和現(xiàn)實,為了他的名譽,他卻偷走了別人“非常神圣的東西”:別人的知情的權利、別人的尊嚴。他也為此痛苦余生、深切自責,同時也開始了他自我救贖之路:行善,將負疚變成善行。

不過,在自我救贖這條路上,阿米爾超越了他的爸爸,直到離開人世的那一刻,他的爸爸都沒有勇氣說出他心中的秘密。阿米爾不想這樣,所以他走上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為什么說謊?童年的阿米爾說慌,是因為恐懼,恐懼比他強大的阿塞夫的武力,更恐懼失去父親的愛。可伽茲,一個敢于擔當?shù)娜耍粦峙c黑熊搏斗、不懼槍口的男人,為什么也說謊呢?也許他也恐懼,恐懼失去他擁有的名譽、地位吧。

為什么不能說謊?因為說謊也許能夠得到一時想要的東西,但那種心理的壓力和內疚也許會埋在心里很長時間,甚至就像阿米爾,“終此一生,背負著這個謊言”。

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在訂婚前,向阿米爾坦白年輕時做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我想告訴你一些事情。一些你必須事先知道的事情……”“我不想我們一開始就有秘密,而且我寧愿親口告訴你……”索拉雅把她的秘密說出來了,將往事拋在了后面,心里得到了解脫。這種感覺讓阿米爾妒忌。讀后感m.simayi.net就像阿米爾的爸爸所說的,“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當阿米爾的贖罪之旅,被打的體無完膚、多處骨折、脾臟破裂時,卻哈哈大笑,抑制不住的不停的笑。因為他痊愈了,心病已愈。這個時候他能夠寬恕自己,他為之前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阿富汗這個國家,可謂是多災多難,“這個國度不再有仁慈,殺戮無從避免”“恐懼無所不在”“也許它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戰(zhàn)爭把父親變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每一句讀來,都讓人心生悲憫。為什么會這樣呢?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國際政治問題?真是說不明白!皩帪樘饺,不做亂世人”,幸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度,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免于無處不在的恐懼和傷害。

書中的一個情節(ji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阿米爾重回故鄉(xiāng)喀布爾,司機法里德的哥哥瓦希德傾其所有“盛情”招待,給阿米爾和法里德端上兩碗熱氣騰騰的蔬菜湯,還有兩片面包。吃的時候,阿米爾看到瓦希德的三個兒子不時偷偷看著他的電子手表,眼神一直不曾離開。飯后阿米爾執(zhí)意把電子表送給了瓦希德的小兒子,驕傲地說,這塊電子表“可以告訴你世界任何城市的時間”,三個孩子將手表傳來傳去,輪流試戴。但很快他們就不感興趣了,將手表扔在了草席上。

晚上夜深人靜,阿米爾一個人站在戶外,偷聽到了瓦希德與妻子的交談:“……沒有什么留給孩子吃的了!薄拔覀兪呛莛I,但我們不是野蠻人!他是客人!……”“……明天去找些東西……我拿什么來養(yǎng)……”這個時候,阿米爾才明白,為什么那些男孩對手表毫無興趣了,因為他們當時根本就不是在看著手表,他們看著的是食物。

我們不曾忍受饑餓,怎知饑餓之苦?你真的知道別人的需求嗎?值得我們深思。

篇五:感悟《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為你,千千萬萬遍!合上書本,腦海里一直回想著這句話。這句話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是一個仆人對主人說的,是一個哈拉扎人對一個普什圖人說的,是一個小男孩對另一個小男孩說的,象征著永遠的忠誠,象征著永不背叛。

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出生于富裕家庭的阿米爾少爺和仆人哈桑是從小到大的玩伴,彼此結下深厚的友誼,在一次追風箏比賽中,哈桑為了替即將贏得比賽的阿米爾追回一只藍色的風箏卻不幸被阿塞夫等人圍堵侮辱,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沒有像哈桑一樣在他受欺負時挺身而出,而是選擇沉默,這給兩人的友誼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無法再次面對哈桑的阿米爾設法讓哈桑離開了喀布爾,由此兩人的命運向不同的方向延展,多年后,阿米爾無法面對自己內心的譴責,終于聽從爸爸的好友拉辛漢建議,決定回到喀布爾,帶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完成自我救贖之旅。

書中隨處可見的是戰(zhàn)爭給阿富汗人民帶來的創(chuàng)傷,跟隨父親逃離喀布爾的阿米爾在美國這片自由的土地上一步步把腳跟站穩(wěn),建立自己的家庭,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當他多年后回到喀布爾發(fā)現(xiàn)一切都被戰(zhàn)爭摧毀,而自己最難以面對的人??哈桑卻死于非命,只留下遺孤索拉博。

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也許從一開始,兩人的地位是不對等的,也就注定這段友誼會面對許多考驗。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在阿米爾受欺負的時候挺身而出,為他追風箏的時候說,為你千千萬萬遍。即使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而將脾氣撒在哈桑身上,朝哈桑身上丟石榴,那石榴的果肉蹦出的汁液淌滿了哈桑一臉,到最后哈桑也沒有還手,只是憤怒地用石榴砸自己的腦袋。

到后來,阿米爾將手表和錢藏在哈桑的毯子下,導致了阿里和哈桑父子的離開,哈桑知道這一切都是阿米爾的設計,即使阿米爾父親原諒哈桑,懇求他們留下,而哈桑卻執(zhí)意要走,他內心明白阿米爾不愿再面對他,所以他愿意成全他,離開。

多年后,阿米爾總是被自己當年的行為感到愧疚,生活在這段過往的陰影中。父親去世前幫阿米爾像心怡的姑娘索拉雅求婚,但是一直想擁有孩子的阿米爾夫婦卻遲遲無法擁有,這讓阿米爾不禁懷疑是上天對他的一種懲罰。

多年后,身處美國的阿米爾接到兒時父親好友拉辛漢的電話,“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這讓阿米爾知道當年那件事其實拉辛漢也知道。聽筒連接的并不只是拉辛汗,還有過去那些未曾贖還的罪行。

當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真相浮出水面。原來,哈桑并非阿里的兒子,而是爸爸的私生子,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弟弟。爸爸一直欺騙著阿米爾和哈桑,讀后感www.simayi.net就如同阿米爾背叛哈桑,爸爸也背叛了他兒時的好友阿里,即使爸爸曾告訴過阿米爾,欺騙是最大的罪行,因為你剝奪了他人得知真相的權利。阿米爾是被承認的一半,而哈桑卻是不被承認的一半。

而悲劇同樣也在上演著,童年遭到阿塞夫性侵害的哈桑,而多年后兒子索拉博也被以同樣的方式傷害著,戰(zhàn)爭中的兒童是沒有童年的。兒時,為保護阿米爾哈桑挺身而出,會用他的彈弓將阿塞夫變成獨眼龍,而這一預言卻是在索拉博手中變成了現(xiàn)實。時過境遷,當阿塞夫和阿米爾大打出手時,索拉博為救出阿米爾而用彈弓射傷阿塞夫的眼睛,歷史再度上演。

也許是作者的戲劇化處理吧,將這幾個人的命運緊緊相連,書中很多關于災難、忠誠、生命、友情的探討都變成了耐人尋味的哲理。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是對于阿富汗人民在戰(zhàn)爭的傷害中最大的悲憫和同情。

索拉博在經歷希望到絕望的浴室自殺,阿米爾父親一生都是勇猛無畏,建立恤孤院,做善事,卻也是因為內心的罪行導致的;阿米爾冒著可能犧牲美國的種種去喀布爾接回索拉博,也是對于自我的一種正視。

故事的最后,阿米爾帶索拉博回到美國,在一次阿富汗人的聚會中,天空中放起了幾只風箏,阿米爾在索拉博面前展示著自己高超的放風箏技巧,也像當年哈桑為他追風箏一樣,為索拉博追逐那只斷線的風箏,跟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阿米爾完成了自己的救贖之旅,他學會挺身而出,童年時期,一直期待得到父親更多關愛的阿米爾真的成為了一名作家,他時常想起和哈桑的點點滴滴,他們的“病玉米之墻”

回來,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生命的復雜,就在于不可預期,不容解釋,不能厘清。好像走在迷霧里,看不見任何方向,沒有人可以判別前面是否斷崖或絕路。生命只能持續(xù)走下去,直到霧散了,答案才終得明白。

篇六:《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0字

決定執(zhí)筆寫《追風箏的人》讀后感前,我在豆瓣網上讀了大量書評,看到了大多數(shù)書評都在贊譽哈桑的單純、忠誠、純良和正直。

或許,許多人會感動于小說第一頁的一句話??"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

聽上去,這是多么忠誠的愛。

然而,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卻痛苦起來,我討厭這個句子,以及這個句子中對哈桑這種情感的贊譽。

因為,這讓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腦海盤旋的一個詞匯??愛的炮灰。有時,我們會甘愿做一個人的炮灰,覺得那樣才有愛勵志故事一個人的感覺;有時,我們會要求別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確愛自己。

當阿米爾,抑或作者在懷念"哈桑從未拒絕我任何事情"時,其實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阿米爾少年時的確有這樣的渴望,他和哈桑有過以下一段對話:

"我(哈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

"真的嗎?你會那樣做?"

"做什么?"

"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

"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么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

哈桑的反問令阿米爾尷尬,他寧愿自己沒有質疑哈桑的忠誠。然而,哈桑不久后還是做了炮灰。

那是阿米爾12歲哈桑11歲時,他們參加喀布爾的風箏大賽,這個大賽比的不是誰的風箏飛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誰的風箏能摧毀別人的風箏,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勝利者,但這不是最大的榮耀,最大的榮耀是要追到最后一個被割斷的風箏。

這一次,阿米爾的風箏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個被割斷的藍風箏。阿米爾無比渴望得到這個風箏,因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親的愛,他認為這個藍風箏是他打開父親心扉的一把鑰匙。

哈桑知道阿米爾的愿望,為了捍衛(wèi)這個藍風箏,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被也想得到這個藍風箏的壞小子阿塞夫和他的黨羽侮辱,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這時,阿米爾就躲在旁邊觀看,孱弱的他沒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來讓哈桑把那個藍風箏讓給阿塞夫。

于是,哈桑就淪為了阿米爾的炮灰,他付出了鮮血、創(chuàng)傷和榮譽,而換取的只是阿米爾與爸爸親近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阿米爾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膽量是一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確在想: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是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爾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還是選擇一如既往對阿米爾奉獻他自己。

所以,當阿米爾栽贓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財物的假象時,他捍衛(wèi)了阿米爾的榮譽,對阿米爾的爸爸說,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爾的炮灰。當時,他被拉辛汗叫回來一起照料阿米爾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員看中了這棟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極力反對,結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槍殺。

做阿米爾的炮灰,這主要還是哈桑自己的選擇。

對此,我的理解是,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我甘愿為他去死".

或許,喜愛《追風箏的人》的一些讀者會對我這種分析感到憤怒,覺得我并不理解這樣一種偉大的情感,但通過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的言語,我們會看到,導致這種奉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懼。

哈桑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當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爾去了喀布爾,從已成為塔利班官員的阿塞夫的手中將索拉博帶回了巴基斯坦,而代價是險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彈弓將阿塞夫打成獨眼龍的話。

在巴基斯坦,阿米爾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國。索拉博一開始沒答應,并說出了他的擔憂:"要是你厭倦我怎么辦?要是你妻子不喜歡我怎么辦?"除了阿米爾,幼小的索拉博已沒有其他親人,這時,他作為一個孩子產生這樣的擔憂不難理解。

不過,在我看來,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親說出他的心聲。原來,哈桑之所以做炮灰,為了阿米爾的一個藍風箏而被凌辱,為了阿米爾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槍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他擔心阿米爾會厭倦自己,會不喜歡自己。

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寵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順"的孩子,他們在成年后為了得到父母的歡心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以至于嚴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

絕大多數(shù)孩子學會說的第一個詞匯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匯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jié)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哈桑不例外,阿米爾也不例外。阿米爾說出的第一個詞匯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媽媽",為了獲得他的愛,阿米爾可以付出一切代價,并最終不惜將哈桑犧牲。

阿米爾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則主動愿意做阿米爾的炮灰。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不值得另一個人做炮灰。

因為,奉獻者的生命重量會壓得接受奉獻者喘不過氣來,后者會發(fā)現(xiàn),除非他給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報,否則他心中總會有歉疚。

或許,虧欠感是我們最不愿意有的一種心理,而如何處理虧欠感便成了左右我們人生道路的一個關鍵。

哈桑是阿米爾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實她和阿米爾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長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來的私生子,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是自己的兒子,這令他心懷歉疚。為了彌補這種歉疚,他的辦法是用他的財富和力量慷慨補償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對此,拉辛汗形容說:"當惡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是少數(shù)人處理歉疚的辦法,盡管這不是最好的辦法,但這仍然稱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辦法是阿米爾的道路??貶低或逃避自己虧欠的人。

當躲著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時,阿米爾一時成了"種族主義者",他先是覺得為了用藍風箏贏取父親的愛,犧牲哈桑是必須的,接下來,當心中出現(xiàn)一剎那的猶豫時,他對自己說"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很多普什圖族人對哈扎拉族人有歧視)",這就是貶低。通過貶低奉獻者的生命價值,接受奉獻者的愧疚感降低了。

這種貶低心理是很常見的,我們既可以在文藝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們很少會得到接受他們幫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對恩人的仇恨勝于對其他所有人的仇恨。

有些人的愧疚感會徹底喪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們貶低為炮灰。阿塞夫便是這樣的人,他沒有底線地凌辱一切弱者,因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個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

阿米爾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夢見阿塞夫對他說:你和哈桑吃一個人的奶長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不過,阿米爾畢竟不是阿塞夫,他無法逃脫愧疚感的折磨,這種愧疚感顯示他仍然是一個有良心的人。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