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感(一)

思而思學網

跟易中天學講課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讀后有感
劉慶亮
(鄒平縣第一中學,山東 濱州256200)

[關鍵詞]課堂教學,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講故事,打比方,語言通俗

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去掉匠氣,增加書卷氣,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須去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讓歷史走近學生。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我認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用36講的篇幅,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在電視節(jié)目熱播的同時,配套的圖書在全國開始發(fā)行,很快成為熱銷圖書。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復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講課實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講課藝術,讓我們跟易中天學講課!

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師,他講課時善于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概括起來,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四個秘訣:邏輯化、問題化、概括化、對比化。
復雜的事情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其內容龐雜,線索繁多。而解決它的關鍵,就是把問題“邏輯化”,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按照嚴密的邏輯層次,一步步打開思維的閘門,像閱讀扣人心弦的偵探小說一樣,領略思維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講百家爭鳴,在整體的結構上,他安排的邏輯關系是這樣的:“眾所周知,人類的問題無非三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前面這四章介紹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觀點,這叫‘是什么’。接下來,就該討論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前因后果,這就是‘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辦’了! [1]大的問題要有一個整體嚴密的結構,而對具體的小問題,易教授又是怎樣邏輯化的呢?我們可以看兩個例子。第一個,“管仲什么人?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yè)的人。為什么能成就霸業(yè)?實行霸道,富國強兵。靠什么實行霸道?靠什么富國強兵?軍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戶口,二是定編制!钡诙䝼,“什么人可以做隱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當中,什么人是隱士?不做事的人。他們的不做事,其實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會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會做,做得了,卻偏不做,才叫隱士。”相信大家看了應該會有所啟發(fā)。
“問題化”是大家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們經常把思維含量高的問題設計叫做“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是評價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無疑,易教授在這方面堪稱高手。他設計的問題有兩種:第一種,顯性問題。如:“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張讀書做官嗎?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為什么要贊成?孔子到底喜歡什么樣的學生?”;“這就讓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偉大嗎?如果真有那么偉大,為什么落得如此下場?”;“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話吧你!既天下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種,隱性問題。如:“這幾年,孔子幾乎年年都有傷心事”;“孔子甚至還干過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楊朱有什么主張,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睞?說來簡單,也只有四個字:一毛不拔”;“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等等。雖然沒有明顯的設問,但胃口已經吊足,使人欲罷不能了。
“概括化”是歸納復雜事情的常用方法,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強調“關鍵詞”,實際上就是把問題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學有效,關鍵是看我們對問題是否有透徹的認識,提煉的關鍵詞是否精當。應該說,易教授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墨家關注社會,留下了社會理想,這就是平等、互利、博愛。道家關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這就是真實、自由、寬容。法家關注國家,留下了治國理念,這就是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關注文化,留下了核心價值,這就是仁愛、正義、自強”;“墨家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法家留下了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
“對比化”就是做比較。通過比較,我們不僅會對問題有更加宏觀的認識,而且還會對問題的一些關鍵細節(jié)有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所以,在課堂教學和鞏固性檢測中,我們經常讓學生做歷史概念的異同比較。下面,讓我們看易教授是如何通過比較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分析問題的。首先,在體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較。一般哲學史講百家爭鳴是一家一家單獨地講,而他卻把他們擱一塊兒做比較,通過儒墨之爭、儒道之爭、儒法之爭進行闡釋。其次,對大家感覺非常深奧難懂的先秦諸子,他也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化繁為簡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藝,墨子精通的是工藝;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墨子對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時是藝術家,墨子同時是工程師;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鬃邮鞘咳顺晒Φ拇恚邮鞘袷〉拇怼;“這大約就是孔孟之別了:孔子寬厚謙和,孟子剛直不阿;孔子溫文爾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為人低調,孟子個性張揚。所以,讀孔如飲清泉,讀孟如聞戰(zhàn)鼓?鬃訙厝岫睾,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孟子俠肝義膽,氣勢磅礴,一洗凡馬空”;“老莊之別:首先,老子寡情,莊子善感;第二,老子講邏輯,莊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權謀,莊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無為,莊子真無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隱士,而法家則代表謀士”。就連中學課本上的“禮樂制度”,讓易教授分析起來,都那么簡約透徹:“禮,是用來辨別差異、區(qū)分等級的;樂,則是用來統(tǒng)一情感、保證和諧的。禮,保證行為符合道德;樂,保證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體化

課程改革以來,中學歷史知識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專題類知識,出現(xiàn)了很多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抽象概念。受專業(yè)知識的限制,我們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講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學問題更是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