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

思而思學網
篇一: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么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

對于康德來說,要想回答我們能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就要首先看看認識者和被認識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相應,康德問道:這種一致如何才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和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種東西怎么會一致?實際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體的某些特性,如質量、體積、形狀、數(shù)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性,我們就無法對物體展開想象。這是物體的主要特性。物體還有其它從屬特性,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覺等,這些從屬特性雖然是物體的一部分,但是人們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一輛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性和從屬特性的區(qū)別讓人進一步問:外部世界真實狀況究竟是什么?因為如果我對物體的某些特性可以進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說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樣才能肯定世界只不過是存在于我的頭腦當中?因此,語言與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成為可能。

這當然是令人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甘于接受這一觀點該怎么辦?也許一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又該怎么辦?康德以前,哲學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是把這一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與外部世界一致,因為這是上帝愿意這樣安排的。但問題是:我們怎么知道上帝讓我們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nftape.cn)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xiàn)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档律踔琳J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档碌闹摂嗑褪牵褐詾樽匀涣⒎。他的這一論斷與現(xiàn)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于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問題,而康德1788年發(fā)表的“實踐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簡單化地說,康德告訴我們說:我們要盡我們的義務。但什么叫“盡義務”?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范疇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這樣做,永遠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能夠同時成為普遍制訂法律的原則!笨档抡J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為雖然受客觀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篇二: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

康德在哲學史上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學是“現(xiàn)代哲學的源泉”,同時也是“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歷史上的轉折點”,也就是說,從康德開始,人們對理性進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象依照知識”這個“哥白尼式變革”。從這一點來看,康德可以說是現(xiàn)代哲學的鼻祖。我們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會有所收獲的。就我本人來說,看了《純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說明,這樣會更有利于去理解這本書,這里當然有一部分還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這本書有個根本的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范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么和不能認識什么,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guī)定。這一點非常重要,注意這一點也就把這本書的脈絡給把握住了。

當然,這本書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兩大部分即“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跋闰炓卣摗币簿褪侨祟愓J識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驗方法論”也就是在這些先天要素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體系的形式條件。這里應該分別加以說明:首先,因為人類的認識要經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這樣一個發(fā)展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應該有從感性到理性的條件與形式。因此,在“先驗要素論”里面要分別論述兩個方面的內容,即“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在“先驗感性論”中,康德認為人們要認識事物必須要通過先天直觀形式,也就是空間與時間,這種先天直觀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體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覺材料,這樣才能獲得感性的知識,其實康德就是認為人類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感官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而“先驗邏輯”則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辯證論”。在“先驗分析論”中,康德在對知性的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知性的十二對先天的純粹概念即范疇,而知性從自我意識的先驗統(tǒng)一出發(fā),運用范疇去綜合感性提供的經驗材料,這樣范疇在經驗中是有有效性的,這也就是康德所說的“概念分析論“。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導判斷力把范疇運用到現(xiàn)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論”中對此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知性指導判斷力把范疇運用到現(xiàn)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規(guī),也就是說它要依照范疇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體系用“直觀的公理”、“直覺的預測”、“經驗的類化”和“一般經驗思維的公設”去構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對現(xiàn)象有效,而對超越現(xiàn)象的物自體或本體則沒有有效性。在“先驗辯證論”中,康德認為理性要超越現(xiàn)象去認識超驗的本體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過是一些先驗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學。它是從有條件者出發(fā)通過推論去認識無條件者,所以這樣就容易使推論因主觀的需要而產生有關無條件者的概念,從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觀實在對象與之相對應的主體概念了。這樣人們對無條件者(如靈魂、世界整體和上帝等等)都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些都屬于假知識,如關于靈魂作了含有“四名詞”錯誤的“謬誤推理”,關于世界整體則陷入了“二律背反”,關于上帝則推出了一些無客觀實在性的“先驗理想”等等。

其次,在對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規(guī)定之后,作者就對在此基礎上建立形而上學的形式條件作了說明,這也就是“先驗方法論”。他認為純粹理性的理論使用沒有法則可言,因而必須對其先驗使用的方法加以訓練,從而確立一些消極的規(guī)則,這樣就不會讓純粹理性的使用擴展到經驗之外,這種做法就為建立一種有關經驗或現(xiàn)象的“內在的”自然形而上學準備了方法論的原則。另外,它又說明了純粹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這就說明要建立一種超驗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可能的,從而為《實踐理性批判》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康德又從純粹理性的建筑術出發(fā),來說明作為科學出現(xiàn)的未來形而上學的總體構成。

篇三:純粹理性批判讀后感

《純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學家康德。該書是一部篇幅巨大艱深難懂而又具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名著。所謂“純粹理性”,是指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理性;而所謂“批判”,則是指對這種純粹思辨的理性進行一種考察,以便弄清楚人類知識的來源、范圍與界限,這樣才可以既避免獨斷論,又避免懷疑論,從而為建立一個科學的形而上學奠定基礎。書中圍繞著“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通過對先天直觀形式和先驗知性范疇的考察,說明了數(shù)學是如何可能的,接著通過對理性的純粹推論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將知性范疇運用于理性推論必然導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確立了現(xiàn)象與本體的二元論。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學史上一本劃時代的著作。它推翻了舊形而上學的統(tǒng)治,被稱作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紐爾·康德的生平聽上去是對他這位象牙塔里的知識分子一生的戲稱。他1742年出生在普魯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歲的時候進入大學,在這里教書直到73歲,除了在這個城市40英里的范圍內走動外,一生從未出過遠門。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過著單身漢的生活,一生不變,據(jù)說這是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狀況。每天早晨5點由男仆將他喚醒,花兩個小時進行學習,還有兩個小時講課,寫作到下午一點,然后再去一家餐館進餐。下午三點半,他準時散步一個小時,不管天氣如何。(nftape.cn)他在菩提樹下的一條小路上散步,他非常守時,鄰居們都根據(jù)他每天散步的情況對表。一天余下的時間里,他會花在讀書上面,并準備第二天的講課。約在晚上十點間睡覺。

康德的寫作和講課涉及廣泛的范圍:倫理學、神學、宇宙哲學、美學、邏輯學和知識理論。他在政治和神學上都屬于自由主義者,他同情法國革命,直到恐怖統(tǒng)治為止,他相信民主,熱愛自由。

康德思想的發(fā)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職論文為界,分為“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在“前批判時期”,他埋頭于自然科學研究,提出了“關于潮汐延緩地球自轉的假說”和“關于天體起源的星云假說”。這兩大假說從物質自身的運動和發(fā)展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摒棄了神學創(chuàng)世說和自然界永恒不變的觀點,因此恩格斯說:“康德在這個完全適合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學的方法!

在“批判時期”,康德對他以前的以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及以休漠為代表的懷疑主義進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發(fā)表了《純粹理性批判》這部哲學名著。此后他又陸續(xù)發(fā)表了《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這兩部著作。三部著作的相繼間世,成為康德批判哲學體系誕生的真正標志。有人將他的哲學比作一座橋,想入哲學之門就得通過康德之橋。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